最近与很多朋友聊天,天南海北的话题,最后总难免落回生活不易、各自珍重。人生如逆旅,但仍有很多闪烁的微小奇迹,今天抽空敲下几行字,为自己,也为偶尔感到疲惫的你打气。
“知道”的价格
年前的时候,公司UED中心的大佬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聊到了不少有趣味的话题。其中一个,是“生活中高品质、低价格、具有品质感的东西”。大家提名了“宜家”、“无印良品”等一众品牌,接着开始讨论设计与“品质感”的关系。
不过,在现场的我听到这个问题后,心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久前购买的一幅1.5*1米世界地图。翻开它,你便可以知道每条山脉的走势、每个岛屿的名字,这样的一份“知道”,售价只有16块8而已。
这一点点价格买到的是无数代人的冒险勘测、上下求索,在人类历史的一段时期里,这样分量的信息甚至足以引发战争。而这个时代,这个瞬间,它们竟然能够如此轻易地被得到、被触摸,这何尝不是一件值得感激的幸事呢。
陌生人与缘分
最近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讲座录音,谈到《红楼梦》中“缘”这个主题时,蒋勋偶发感慨,说在座的同学们今天在一起听红楼,也是很深的一种缘分。
细细想来,一群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在完全不同的时间点,打开同一个视频,听同样一段讲述,眼角浮起相似的笑容,难道不也是一种缘分么?一部书,没有在战火与乱世中散逸,跨越漫长的时间来到我们面前,不更是一线蛛丝般的缘分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实,无论身处哪个时空,只要共赏过一轮明月,又何尝不是一种团圆。我们那么喜欢弹幕、喜欢音乐播放器下面的留言,不正是因为通过这些媒介,同好可以看到彼此,“千里共婵娟”吗?
消费与审美
人在北京,经常有机会欣赏到历代艺术巨匠的真迹。有时也会听到朋友感慨——“大师的时代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么。”
的确,如今的“纯艺术”似乎与大众的审美越走越远了,大多数当代艺术都展现出一种“不屑于被理解”的高深姿态,队伍中恐怕也混入了不少故弄玄虚之徒。
而另一边,日常领域中的“设计”总是蒙着一层“消费主义”的灰尘,不太禁得住严肃的美学审视。“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老师和前辈们一次次地提醒刚入行的新人。而老练的设计师们,也早早看清了自己作为工业生产流水线上一环的责任,洒脱地戏称自己“美工”。
悲观者或许认为,如今是一个美学跌落的时代。然而,如果你愿意以审美的眼光来环顾身边,或许今天才是我们普通人最能“消费”到“美”的时代。大概是因为我恰巧也做了设计师,很多时候便能够看到某件日用产品背后凝聚的某个人的心力——他画过多少草稿?经历过几轮评审与修改?在思路枯竭时熬过怎样的夜?他从几岁拿起画笔?
我很感谢那个倔强地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如果有读到这里的设计师,一定也有人很感谢你。
写的很好,支持下
缘真的很奇妙,就好像一切都注定好了…
谢谢回复!小姐姐的博客也非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