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这样做读书笔记

如何点评我刚刚结束的 5 个月产假呢?我想说,是蛰伏,是积累,是对 8 年职场生涯的暂停和整理。这期间我没有选择在职业方向上补课,而是向更底层、更广阔的方向上求索。

在精读的几本书当中,收获最大的还是重读格伦·廷德的《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这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介绍了西方文明史上对于最关键的一些政治议题的思考脉络。此书我在四年前也曾用力阅读过,然而毕竟是哲学,四年之后已经是记忆寥寥了。于是在手忙脚乱的带娃间歇,忙里偷闲地重读经典。

趁着娃午睡,在窗帘隔出来的阳台读书

这一次的体验十分不同,不仅因为我的人生阅历见长,更是在从事数据产品设计多年后,尝试把一些设计方法应用到笔记当中。在之前的文章当中(🔗 B端设计浅思,写在从业第7年),我曾经提到过一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爱好恰好能够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而这次终于感受到工作能力在反哺爱好了~ 于是,在假期结束的现在,尝试把我的一些方法分享出来。

记笔记的目的是?

首先需要明确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对我来说,笔记是对我十分有限的脑容量的补充😂。笔记就像是我的记忆外接硬盘,那么当然是无视网上各种流行的笔记法,按照个人需要的方式来进行啦。对我来说,笔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且加工程度由浅到深:

1、唤起对路径的记忆:最浅层的记忆需求,只需要记录知识的路径,如图书的页码、网页 URL,需要时能够索引查询即可,例如之前整理的设计灵感库(🔗 好东西)。

2、唤起对内容的记忆:对信息做简单的摘录。 对于设计师来说,很多时候是对产品截图与设计模式的收集。

3、知识结构化:从这个步骤开始,就不仅仅是对信息的原样摘录了,而是要加入很多个人的观点和思考,进行结构化梳理,方便后续的高效提取和利用。本文想要介绍的经验主要是在这个层次。

4、输出观点:到了最后一步,就可以把积累的信息进行二次创作,尝试输出自己的观点啦,例如本博客中的大部分分享文章。

我踩过的坑

脑图可以说是十分热门的一种思维工具,在工作当中我也常用它来写文档。然而,当我用脑图做《政治思考》的笔记时,却无法能满足上面任何一个目的。

《政治思考》脑图总览

问题主要在于:

  • 信息量大的时候,无法“既见细节又见全貌”;
  • 信息位置会频繁变动,无法通过视觉信息(位置、颜色)唤起记忆线索;
  • 拖动、缩放画布较为费力(相比于电子文档的滚轮、纸质笔记的翻页)。

总结起来,脑图更适合“将信息从脑子里掏出来”这种场景,即从零开始整理思路和进行创作,而并不利于“将信息塞进脑子”。

有效的笔记法

这次我尝试采用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方法,整理书中的信息。由于本书经常围绕同一个议题,给出多个哲学家或政治家的观点,有不少可视化方法适合表现这种关系:

坐标轴

坐标轴的两端代表相反的两种观点,中间则代表相对中立的观点。

“理智能够克服隔阂吗?”

四象限

在两个关键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成为划分思想学派的依据,四象限最适合描述这种情况。

“所有阶级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

表格

表格可以很方便地对比不同思想家和理论的观点异同。

“民众为什么服从政府?”
“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关系图

关系图十分适合梳理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思路。

“权力与统一、平等是什么关系”

时间轴与地图

除了以上可视化手段,在涉及到空间与时间的场景中,时间轴与地图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以下是我在阅读《中世纪早期:罗马帝国的遗产》一书时,将文本内容整理成的时间线和标注地图。

阿拔斯王朝年表,与其邻居们的对照
8-10 世纪的地中海东部贸易

以上就是我在整理读书笔记方面的一些经验啦。这种体验可能十分个人化,我的经验未必足够泛用,因此这篇文章也更像一种自我表达。恰逢重新启航,就让我任性地抒发一下阅读和探索的快乐吧~😆

2 thoughts on “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这样做读书笔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